五、接受心理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一)接受心理
伽达默尔说“文学概念绝不可能脱离接受者而存在”。这强调着表达与接受的紧密关联,蕴含着接受者及其接受心理的必然存在。[20]接受心理的存在是普遍的现象,语境的内容直接影响着接受者的心理。接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更多的再创造或创造性想象,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文本解读的快感。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就如同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它只与传播人的心理有关,似乎与受众的关系不大。相反,受众们并不是消极地被动接受,在网络语言的传播中,接受者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使用、转发。
接受心理学强调,意义不仅是传递着“传递”的,同时也是接受者“生产”的,意识形态的被传递不等于被接受,因为传递者的解释并不等于接受着的理解。着重凸显了受众的能动性甚至是决定性。在网络中,我们使用的语言五花八门,但不是所有网络语言都能成为网络流行语,其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过程都在影响着,然而网民作为受众对其采取的行为取向直接影响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网络上每天都在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情,但不是每件事都能引起网民们的集体关注,我们在有限的碎片时间看社会生诸多轶事,只有这件事我们共同都感兴趣了,才会转化为热点话题。以“我是叶良辰”为例,一开始只是两个人简单的QQ对话,网友将其传到“李毅吧(百度人气最高,最有内涵的贴吧)”,引起网友们高度关注,纷纷分享,转帖、转发至各个社交媒体,“叶良辰”这个人迅速走红网络。然而,若是其他网友对此没有什么关注度,不敢兴趣,那么也就没有走红之后的事了。从这件事情可看出,所谓的传播效果,就是信息作用于特定群体共同所反映出来的结果。
(二)狂欢时代的到来
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的盛行的原因与往年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它的语言本身没有什么特点。但是它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这与受众的接受心理密不可分。网络文化正是大众文化形象体现之一。为了分析网络文化在大众文化的体现,本文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抽出两个重要的词汇:广场、笑。
广场,是狂欢节是开展场所。在广场上的人不分彼此,讲着专属于广场的语言,可以被每一个人理解和使用,心灵之间不再有距离。网络流行语犹如狂欢节的广场,为大众的文学狂欢提供了广阔舞台。近五年的网络流行语,其语言通俗简单,缺乏创造性,内容空洞,只是博人一笑,显然在狂欢广场上人们的思想性被消解,娱乐功能性被无限放大,网络流行语语言功能和时政功能都在降低,而其消遣功能、娱乐功能已明显占据主导地位,在狂欢广场,我们只需要尽情的发泄,尽情的玩闹,一切现实烦恼早已抛之脑后。
笑,是狂欢精神的内在精神。伯格森说“笑——就应该是一种社会姿态,保持相互的接触,同时是一切可能在社会机制表面刻板僵化的东西恢复灵活”[21]狂欢中的笑,制裁都不必要,笑已经成了共识,成为广场上的人们共同的举动,作为社会姿态的笑战胜了人们对现状的不满、无奈。然而,现代人是精致的因而是脆弱的,需要太多的呵护,人已经没有了笑的欲望,身负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所以才需要网络流行语缓解这种尴尬,博得人们难得一笑。
(三)对精英文化的颠覆
网络流行语其内在表达形式活泼,内容易于掌握、接地气,与传播的语言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精英文化中的语言,类似于书面语言,规矩、用词准确、意思表达清楚明白,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与同事、领导的沟通中必须要使用此类语言来表达我们对他的尊重。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屈服于精英文化,然而当我们在放松的时间,自然不想再受精英文化的管制,我们便会主动地选择网络流行语作为沟通的语言,它让我们枯燥的生活工作有了一点点的情趣,让我们的思想不再受工作、学习的束缚,在这里,我们只管尽情的放松、享受、狂欢。
(四)语义简单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是以符号方式为信息媒介的一个社会互动过程,因此一切信息都依托于动态的符号流中。[22]一个科学的传播符号,能指和所指在意义上的联结通常是统一的,娱乐类的网络流行语,能指和所指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内容通俗易懂,不需要任何的解释,接受者就可以理解传播者发布的内容,译码的过程更加的畅快,更方便网民的使用表达。正是因为语义的简单,传播范围就可以更加广泛,受众群体会更多。另外,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就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更加的方便。
六、模因理论视阈下网络流行语的接受心理
(一)“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最近主流社交网络上比较流行的网络流行语。来自于漫画作家喃东尼最开始创作的“友谊的小船”。寓意友谊经不起考验,说变就变。友谊小船最早的说法来自英文友谊一词 “friendship”,friend朋友的ship船,而说翻就翻的说法来自微博上曾经流行的一张恶搞配图“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说翻就翻。”
1.1.遗传性
“翻船体”受到广大网友的欢迎,首先在于它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友谊的特殊理解,将友谊的英文单词friendship,形象的理解成“翻得ship”。《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由漫画家喃东尼创作,简单通过几个场景来表达作者对“友谊”和“爱情”的看法。这种幽默式的夸张表现道出网民心中的百般无奈,一经推出,就受到网民的强烈追捧。
1.2.变异性
伴随着它的爆红,翻船体衍生出来各种版本,被代入诸如媒体人、法律人、夫妻、剧院人等角色,以及闺密关系、创业等话题。从闺密间的“P图之争”到媒体人、医生、银行员工的“不靠谱下班时间”等,都轻易地将friendship(友谊)变成“翻的ship(小船)”。各行各业网友纷纷将“翻船体”改编成与自身职业相关的版本。如果你有从事法律的朋友,友谊模式可能是这样的:“我想打个官司,帮忙写个诉状呗?”“好呀,你打算给多少钱?”;“昨天约好的中饭,两个小时都找不到人。”“在开庭……哎呀,对哦,昨天没有吃午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如果你有个当老师的朋友,你们的约饭模式可能是这样的:“今晚出来吃饭吗?”“今晚不行,我得改作业”“那明晚出来吃饭吗?”“明晚也不行,我得带晚修。”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每个行业各有各的烦恼,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底层职业群体都在拼命地奔波,十分疲惫,以至于不能同时兼顾工作与友谊,导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发生很多误解,内心愧疚,但又无从解释,“翻船体”以漫画形式戳中了职业痛点,道出了心中的委屈,更希望以这种“公共表达”的方式获得对方理解,化解彼此的误会、矛盾和积怨。翻船体引起不同职业网民内心的共鸣,并演绎出各种职业版的翻船体。具有强大的变异性,使得它在任何场合内容都具有广为流传的特性,
1.3 选择性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郎朗上口,形式简单,内容通俗易懂,重点是它承载太多网民无助的心声。与各种职业的网民内心产生共鸣,网民从心理上乐于选择它,使用它。
“翻船体”走红网络,是表态方式的创新,既满足了释放职业压力的需求,也呼唤人与人之间多些理解、宽容、信任,是化解感情疙瘩和人际关系矛盾的“心灵鸡汤”和妙方。它呼唤朋友之间多些职业尊重和理解,多体谅对方,少些责怪、抱怨;同时,少搞“灰色关系”,少为难朋友,不要拿友谊“绑架”朋友、伤害朋友,这样对双方都不好。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有很多困难,掺杂利益,强人所难,并非替朋友着想,也难称朋友真情。
此时无声胜有声,“翻船体”是无声表达,既有艺术性,又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比起苍白的语言来说,表达效果强百倍,且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所以,“翻船体”瞬间被网友刷爆。
(二)宝宝心里苦
“宝宝心里苦”是最早是一位网友准备说爸爸怎么怎么样。然后不小心打成了宝宝怎么怎么样,然后瞬间走红流行起来了,宝宝要睡觉了,宝宝不开心啦,等等。
1.1 遗传性
“宝宝心里苦”具有两方面可遗传的特征:“宝宝”、“苦”。“宝宝”在以前是对特定人的称呼,但如今可以作为任何网友对自己的“爱称”;“苦”是最能反映当今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
1.2变异性
“宝宝心里苦”在网络上走红,与其具有强大的变异性密不可分。强大的网民们更是在此基础上大做文章,并演绎出新的版本:“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宝宝心理委屈”,“宝宝难过”。
1.3选择性
宝宝原本是对别人的称呼,如今被当做了第一人称,可以随时被使用。它的传播范围便一下就扩大了。另外,这个流行语的流行之所以被广为流传,不仅是因为语言形式上通俗易懂,使用时手到擒来,更在于它深刻的体现出,当今网民面对社会生活时,真实的心理反应。
如今,在这个快节奏、高消费的现实生活里,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在调查问卷中显示出,52.61%的网民提出现在承受着沉重的经济压力,35.07%的网民面临着就业压力,27.99%的网民对个人情感倍感压力。“宝宝心里苦”不仅可以非常直观的表达出他们的内心情感,用“宝宝”比作自己,生动形象地体现出现在有些招架不住面临的难题,也是对自己的现状无奈的调侃。网民们在沟通中更喜爱使用此类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懑的情绪,更希望对方能给予安慰,毕竟“宝宝”是需要被人照顾的。“言语既是心灵的体现,就和言语使用者的心理密切相关”[23]。网民寄情于网络,将现实生活中不能对他人言语的内心情感,通过网络流行语表达出来,宣泄内心的愤懑,排泄心理压力。
七、结束语
网络流行语最大的特点在于他的流行性和时代性,总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广泛流传,生命周期短,流行一段时间之后新鲜感降低,变得“平淡无奇”,它的流行性决定了没有永远盛行的网络流行语。并且,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反映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而旧有网络流行语会被新的所取代。时代性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必然会跟着时代的脚步共同前进,实时更新。
那么网络流行语退出历史舞台后又有怎样的命运呢?一种情况时如同昙花一现,短时间内迅速流行而又很快消失,沉入历史的长河中,例如:“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我爸是李刚”,“做人不能太CCTV了”等;另一种是生命力较强的网络流行语,它们经过长时间的时间检验被网民普遍接受、认可,最终固化到人民日常用语的词汇,如“正能量”、“给力”。
我国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各种研究成果不少,研究范围从语言学到传播学到社会心理学。但是其研究时间相对较早,近些年的网络流行语似乎没有什么可分析的意义了。然而,对于情感类无任何事件依托的网络流行语,尤其是近些年产生的,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确实没有传播的意义,也不具有传播的功能。但是,它的模因效应极能抓住受众心理,强势的模因是情感类的网络流行语脱颖而出,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其影响力越打越大,不仅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对网民日常生活也发生着改变。最终,情感类的流行语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看似无意义的内容传播却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极具冲击的作用。然而,比模因论更重要的还是受众的接受心理。只有我们选择使用情感类的网络流行语,它才能真正意义上掀起全民浪潮。如同一个非常诱人的糖果,只有你吃进去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甜。模因论让情感类的网络流行语无比吸引网民,但只有网民选择了它并且使用转发,才能真正地与网民心理产生共鸣。只有完成这个环节,它才真正意义上完成整个传播过程。
[1] Dawkins,R.The Selfish Mem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 恩斯特 卡西尔(德).人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P191.
[3] 于鹏亮《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2014.
[4] 方毅华《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_编码规律解析》,现代传播,2011年第12期,(总第185期)
[5] 孙洁《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辨析与传播过程》,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第13卷,第3期
[6] 庄杨《传播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研究》2010.
[7] 杨维《传播社会学视域下我国网络流行语产生动因研究》2012.
[8] 孙秋云《大众文化视野下的_网络流行语》,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9] 刘凯《社会心理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2013.
[10] 卜爱萍 《模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歇后语英译》,术语天地 (2014年01期)
[11] 周晓君《基于模因理论的广告翻译策略》,历史学·文学_外国语言文学 (2008年06期)
[12] 蒋欢《从模因理论看春晚流行语》广州大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2,硕士
[13] 孙蕾《模因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西北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10, 硕士
[14] 王艺梅《模因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广告语研究》长春理工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12, 硕士
[15] Bryce Allen.图书情报学中的内容分析法 国外情报学.1993(1)
[16]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
[1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8] Dawkins,R.The Selfish Mem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19] Dawkins,R.The Extend Phenotyp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20] 魏在江《语用预设的接受心理与认知期待》
[21] 【法】伯格森:《笑》[C],载朱利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一卷(本卷主编张德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P208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模因理论视阈下网络流行语的接受心理】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www.dbeile.cn/news/72.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多贝乐移动站 http://lzlz0618.dbeile.cn/ , 查看更多